丟人現眼
不少學者與牧者論及當前全球福音派的嚴重危機不在於教會模式,也不是行之有效的佈道策略,更不是在媒體與市場內的曝光率與佔有率的提升幅度,乃是我們是否名副其實「活出福音」的基督徒?
北美福音派學者賽德(Ronald Sider)的著作:《丟人現眼的福音派》(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Conscience),正是對福音信仰教會的合時提醒;我們倘若不重新反思「福音」的內容,我們展示的不是福音信息成為世人的「絆腳石」(林前一23, 原文scandalon),卻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丟人現眼」,因為我們暴露在公眾面前是「醜聞」(scandals)不絕。
北美福音派部分領袖,如賽德、葛尼斯(Os Guinness)、麥拉倫(Brian McLaren)、魏樂德(Dallas Willard)及甘普路(Tony Campolo)等,已就此反省及批判當前的信仰危機。賽德正是其一的代表,他在本書第一章指出美國福音信仰群體佔更正教的大多數,但同時發現這些有重生 宗教經驗的信徒,在世界觀與價值觀方面,與未信人士卻分別不大。那些宣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其生活方式與不信者的差異,只在前者多了宗教活動而已。有些信 徒感覺有了信仰,個人身心與生活較以往更為健康與積極;但他們所信之神已成為「失掉重量的神」(借用衛爾斯於《孤獨的神──後現代福音派信仰危機》書內的 論述)。
正因為福音派本末倒置,關注福音的推廣,多於關注信徒本身生活是否「好消息」?當世人看見福音派領袖與信徒,也是如此好色貪婪、追求享樂、崇尚物質、自我中心,於是在這些「壞消息」下,又如何信服我們所宣講的「福音」?
麥拉倫(Brian McLaren)質疑北美福音派:「既然你們如此重視聖經,為何你們對待別人的舉止是如斯低劣涼薄的?」另一位學者魏樂德(Dallas Willard)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福音派教會只強調微觀式「罪之管理」(sin management),而信徒在世最重要是告訴別人如何領取「天堂」簽證,忽略了我們現今的生活正是天國在世的呈現。
香港及各地華人教會深受「美國製造」的福音事工影響;倘若教會領袖只抄襲劣品,誤以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無論堂會或機構的運作,均以市場為導向,於是市場可見的ABC(Attendance出席率;Buildings物業;Cash現金), 就成為量度成功的指標了!這就是福音派的「丟人現眼」,我們自以為成功是我們悲劇的寫照!
當教會領袖以為數目是一切,夠大才有影響力;也许要聆聽葛尼斯(Os Guinness)的忠告;他指出在歷史洪流中產生莫大影響力,不是人數眾多的教派;相反是那些認定召命,活出福音的個人或小群。福音派的真正影響力,在 於「讓教會成為教會」(Let the church be the church),回復其獨特與聖潔的身分,扮演著抗衡文化的角色。惟有我們敢於與世俗不同,我們學習摒除偶像,不再淪為消費主義的福音,真實成為互相關愛 與彼此問責的群體,一起敬拜呼召我們的三一神。
福音派在華人教會享有絕對的大多數,自由神學難以在華人教會中立足發展;然而坐享其成的教會,我們不能滿足於信主人數的增長、堂會及機構數目不斷增多、籌 集奉獻指數再創新高等,我們更要思考的是基督福音怎樣對世界帶來影響與轉化。就以公共倫理為例,福音派不能只關心私德(賭博、性道德及家庭等),卻忽視了 公義(生態公義、經濟公義、貿易公義等)。
面對全球化貧富懸殊,福音派教會再不能獨善其身,要以身作則,本著基督愛心,透過具體行動關愛與服侍窮人,讓世人看見神常與窮人同在。福音派教會要積極教 導信徒有整全的世界觀,今世仍是神愛護的;正因如此,福音不限於個人得救,更擴展至萬物的更新(啟廿一5),愛護自然、維護人權、促進復和、關注愛滋與全球暖化等公共課題,也是福音派應當有分的。
華人「福音派」在「宣講福音」的技術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培育信徒真實地「活出福音」,我們不要成為賽德所悲嘆《丟人現眼的福音派》,卻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具備好消息內涵的教會!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每週評論,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 胡志偉
說來,在香港也有不少不公義的事發生。曾幾次見過菲傭被僱主在衆目睽睽之下大聲責駡(連基本尊嚴也沒有);表姨找工作時因年齡被歧視,老闆亦想故意壓價;最搞笑是昨天的新聞報道,一個名為僱主聯會的組織發表加薪幅度建議,非常刻薄。從來只聼有minimum wage,而沒有maximum increase。這個組織不但沒有提倡社會公義,反而只為有錢僱主維護自身利益,弄得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我相信這些事,亦和香港人性情有點關係。來到香港一段日子,發覺香港人的特點是:1)不懂得voice out,有點膽怯怕事(但是會kick the cat) ;2)怕鬼佬,但歧視外籍勞工;3)貪小便宜,不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4)甚麽都要快,但不知為甚麽;5)對政事,社會問題不太關心,卻很緊張自己賺到幾多錢。這亦是成功的標準(無怪乎所有會考狀元都話要做投資銀行)。而我的同事,亦繼續提醒我不用對病人那麽好,記住要找多點錢才行...
想起保羅的話:「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
還有一件事,就是在今個星期日開始終於可以上主日學啦。期待已久...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