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23, 2007

捨己

正在讀梁家麟的「另一種信仰」。 他的反省值得我去深思:

事實上,任何對未來有理想、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都會切膚地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許多美麗新世界的夢想,都只能存在於烏托邦之内,無法兌現於現世間...我們不能性急地期望那可能實現的美好將來,會在我們的手中夢境成真,必須甘心接納自己不過是一個過渡時期的人物,扮演鋪砌墊腳石的角色。而在理想遙不可及的當下,我們務必要學習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下生存,一方面不能脫離現實,只顧空想,甚至放棄奮鬥,玉石俱焚;另方面也不要被現實完全同化,成爲理想無法兌現的另一塊絆腳石。

或者我們不應把討論的層面提得太高太玄,還是從個人方面談起吧。每一個真誠要改造自己性格的基督徒,都一定會經歷過一條既艱苦又漫長的鬥爭...筆者在教會十多年,碰到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鍛煉自己性格的基督徒,實在是少之又少;許多不是接納現實,對自己的罪過麻木不仁、無動於衷,就是進一步予以美化,用各樣的屬靈籍口加以掩飾。一個愈逼切地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必然會愈加體會自身的無能;倘若他堅持下去,只是他知道上帝並未絕望,仍願意他繼續努力,故必須對自己懷抱期望。

在實踐中體驗自身知識上的限制、能力上的限制,常常令我們從種種的自我假象中釋放出來,照見真實的我的模樣。一如從恩典裏發現自己是罪人一樣,這個功課也幫助我們打回原形,認識自我的醜陋。這樣,我們便能誠心實意地在上帝跟前俯伏,接受祂在我們生命裏的計劃和重整,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聼﹗」捨己與生命的去舊迎新,就是這麽一回事。


來到香港之後,遇到的衝擊真的不少。但是看到自己好像不停向身邊的人發怨言(當然Simon首當其衝),發覺真的有點問題。如果說,今天我在香港,是與神全無關係,這是說不通的。那麼我是否間接向神發怨言?為甚麽會這樣?是否神從我身上拿走一點點東西,我就已經非常不滿意?神可能要籍著這些經歷來讓我看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接受神的陶造,學習捨己,是一生的功課。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