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7, 2009

無奈

終於有姊妹說出要離開團契了。

我不感到驚訝,但我感到無奈和沉重。怎麽我走的路又回到了以前?當日的傷口雖已經痊癒,但碰到它還是會感到不舒服的。人的確有很多問題,不是你的錯,但你卻要承受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傷害。不論是同性祝福、或是牧師和教友的問題,都是大得我不能做什麽的事情。我不能忘記眼巴巴看著一個又一個愛主的人要無奈地離開自己教會那種感覺。難道信徒的宿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不是我們不明白我們的神是怎樣,只是教會本身實在有太多缺憾、太多不完美的地方。

記得龔立人教授在「野蠻與文明」一書中曾寫道:「因著教會與個人的變遷,很多信徒已不可能再返回自己成長的教會。若教會年資尚淺的話,他還可以重新建立新的教會生活。但若是資深的話,游離似乎是他們的命運。若接受敬拜先於聯誼的話,他還可以自然地參加教會,但若認爲敬拜上帝與聯誼是相輔相成的話,他内心的納悶將不斷加劇。」

不是我們不知道應該定睛在神那兒,只是當教會生活讓人那麽疲乏,我們在世上的指望又是什麽?我可以說,若果在一個團體之中,沒有人再在乎你的存在與否,只會陸續有人離開,慢慢地淡出這個圈子。缺乏關懷、缺乏牧養、缺乏真正的團契 .... 既然是這樣,還在這裡呆著幹什麽?不是不想留下,只是想不出一個讓人留下的理由。可能,有人還在,已經是一種恩典。

4 Comments:

At 1:37 下午, Anonymous Edmund said...

我看見,是兩個問題。

一是本來已在的信徒,不知這個地方是為了甚麼而存在。或是說,誤以為教會是為了自己和自己投契的好友存在而已。

二是想要離開的信徒,要誠實的問問,留下的條件是怎樣,而自己的角式又是甚麼?

不過,我也很體會,最無奈的,總是不知可以做甚麼的周邊人。

 
At 12:47 上午, Blogger Karen said...

絕對同意你的看法。

只是,我也看到問題,卻不知從何開始處理。

若果沒有嘗試過就放棄的人,我也會問第二條問題。但是,如果她曾努力過,嘗試找着自己的角色、嘗試付出,卻無人理會,無人關心,找不着一個同路人。你又會怎麽看?

 
At 2:34 下午, Anonymous Edmund said...

那問題的解決關鍵就是(一)。

因為孤獨的信徒生活(我不是指「聯誼生活」),是反福音的。

 
At 3:10 上午, Blogger Karen said...

我看到的是,他們未必知識上不知道,卻以為搞事工、搞活動,就是團契。這是本末倒置的表現。可能,他們沒想過團契是需要埋身、需要花時間在人身上、是有要求的,因爲,神不是要改變他們所作的,而是他們本身。

 

發佈留言

<< Home